You are here
Home > 即時新聞 > 全港最大面積冷氣巴士候車區 裕民坊新公共運輸交匯處4月2日啟用 

全港最大面積冷氣巴士候車區 裕民坊新公共運輸交匯處4月2日啟用 


位於觀塘重建項目第二、三發展區的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將於4月2 日啟用。屆時,原本設於裕民坊和觀塘道的8條巴士線和21條小巴線,將遷至這個新的公共運輸設施接載乘客。

[the_ad_placement id=”ad2″]

新交匯處總面積達到1.5萬平方米,將是全港最大的有蓋公共運輸交匯處。除了規模最大,這裏的乘車設施還結合多項創新和智慧元素,包括在巴士總站設置首個應用「人車分隔」概念的冷氣候車區,以及在小巴總站裝設智能通風裝置以加強鮮風等,為每日數以萬計乘搭巴士和小巴的乘客,提供更安全、舒適和優質的乘車及出行體驗。

除了提升交匯處的規模和設施,它將連接商場內24小時行人通道多個出入口,以連繫周邊街道,便利往來市中心的居民。至於項目內的休憩空間、商店和小販市集等民生設施,亦會在交匯處啟用後陸續投入服務,全面提升地區環境和居民生活質素,實現觀塘舊區更新帶來的社區裨益。

從三方面提升交匯處設施及服務規格

回看重建前,觀塘市中心的首個公共運輸交匯處設於仁愛圍,在1971年啟用。隨著遷入市中心的居民增多,這裏逐漸成為當時市區其中一個乘客量最多的公共車站。然而,這交匯處面積只有約3,000平方米,僅可讓3條巴士線及5條小巴線上落客,無法應付新增公共運輸路線的需要。往後,新增的路線只能分散在觀塘道、裕民坊路旁的車站上落客,不只佔用道路面積,亦加重交通負荷,造成擠塞;而舊車站採用露天設計,欠缺周全排隊設施,乘客只能在狹窄的月台候車,一旦遇着雨天便更為狼狽。

ura photo
前仁愛圍公共運輸交匯處無法應付愈益繁重的公共運輸需要,附近道路不勝負荷,不時出現巴士及小巴爭路進入裕民坊的景象。

[the_ad_placement id=”ad2″]

前仁愛圍公共運輸交匯處無法應付愈益繁重的公共運輸需要,附近道路不勝負荷

地區人士一直期盼觀塘市中心藉著重建,設置一個規模更大、設施現代化的新公共運輸交匯處,服務愈益增加的人口。於是,市建局就重建項目內重置該運輸設施,作周全的規劃和設計,並從車站佈局、候車設施及智慧元素三方面,提升設施水平及服務規格。

車站佈局方面,為了善用項目地盤的土地空間,將眾多分散區內的巴士及小巴站集中在一處,新的公共運輸交匯處將作兩層式設計,其中新巴士總站位於項目基座一樓,地面層則為小巴總站。交匯處設有10個出入口,與協和街、物華街、康寧道和裕民坊四條地區主要街道連接;而這些出入口亦與商場內的24小時行人通道匯合,便利來自秀茂坪、牛頭角等周邊地區的居民,進出運輸交匯處。

項目團隊亦就巴士總站的佈局注入新思維,將其候車月台改成環形設計,預留中央位置作為巴士停泊處。這項創新設計更可將乘客候車區與商場範圍融合,成為全港首個配備空調的室內候車區。相對傳統以並排式佈局的有蓋巴士站,乘客須橫過行車坑道,才能到車坑旁邊排隊等候上車的情況,以及因傳統巴士站的抽風系統未必能及時抽走巴士排出的廢氣,以致車站內的環境溫度較高和積累較多污濁空氣,新巴士總站可以做到真正人車分隔,減低發生意外的機會,亦讓乘客享受到在冷氣區候車的舒適體驗。

新巴士總站預留中央位置(左)停泊巴士,室內候車區則與商場部份融合(右),讓乘客在更舒適的環境候車。

加入智能感應器 增加服務效率

項目團隊不只提升巴士總站的規劃設計,亦致力加入更多智慧元素,推動智慧出行的發展。巴士站的候車區,設置了全港首個以人工智能操作的閘門控制系統,以全自動模式控制登車閘門開關。

在人工智能系統下,每道閘門已安裝具備四重偵測功能的巴士靠站感應器。當司機將巴士駛至閘外的指定位置抵站,感應器會先偵測巴士是否已經停定;第二,偵測巴士引擎運轉的聲音,確認引擎保持運作;第三,感應器會確認車長留在巴士的駕駛座位上;第四,巴士車門已經開啟。感應器只會在確認這四個情況後,才會打開登車閘門,並廣播訊息提示乘客登車。當所有乘客登車後,感應器會在偵測到巴士已經離開,才關閉閘門。

人工智能感應器必須偵測到:1. 巴士已經停定;2.引擎正在運作;3. 車長留在駕駛席,以及4. 巴士車門已開啟,才會開啟閘門,讓乘客登車。(測試圖片)

人工智能系統不只全自動操作,減省依靠車長和車站人員手動操作閘門的程序,提升工作效率;其四重偵測模式更可確保閘門不會在非上落客的時候打開,避免長者或小童因錯誤踏出閘門而走進行車道,減低被行駛中巴士撞倒的風險,提升巴士總站的安全水平。

另外,市建局正籌備一個流動應用程式,載入巴士到站及離站的提示功能,用戶在抵達商場公共運輸交匯處後,只要透過應用程式設定所選乘的巴士線,並按下提示功能,便可接收該巴士線預計到站或駛離總站時間的提示訊息,讓用戶充分掌握前往候車區預備登車所需的時間,既省時、又方便。這個應用程式仍在研發階段,期望在今年年底推出,並加入到裕民坊商場專用的流動應用程式中。裕民坊商場啟用後,將獲5G流動網絡全面覆蓋,屆時,商場使用者將可透過這高速Wi-Fi無綫上網服務,接收巴士訊息及瀏覽不同資訊。

[the_ad_placement id=”ad2″]

小巴總站相當現時臨時小巴站5倍

至於設在地面層的小巴總站,佔地約9,000平方米,相等於原來區內各個臨時小巴站總面積的5倍。它將21條分散在觀塘道、裕民坊、同仁街和協和街的專線小巴和紅色公共小巴線集合在一處,方便乘客在同一地方選擇合適的小巴線前往目的地。

雖然小巴總站未能做到「人車分隔」,但亦盡力提升車站設施,例如為每條小巴泊車線設置排隊專區,相對於現時在馬路旁邊的臨時小巴站,因沒有排隊專區而與行人爭路,乘客日後可以更有序候車,亦不用受日曬雨淋之苦;而站內亦設有站頭更亭,同樓層亦有洗手間,便利乘客和小巴司機使用。

 

此外,項目團隊除了為小巴總站安裝標準的通風設備外,還與合作發展商的工程團隊一同發揮創新精神,因應交匯處依著觀塘市中心由物華街至裕民坊、從高至低而興建的地勢,研發能提升通風效果的系統,進一步加強車站內的空氣流動,讓站內的乘客及司機能有更舒適的環境。

團隊在小巴總站安裝由本地企業研發的無扇葉通風裝置,它運用空氣動力學原理,在總站連接物華街的入口,配置十組外型像飛機翼的送風裝置,吹送高速氣流至總站內,同時亦帶動更多戶外空氣流入車站。與傳統機械式風扇相比,它可為小巴總站吹送多4倍的鮮風,讓候車乘客更為舒適,亦提升通風系統的節能效益。

每條小巴線皆設排隊專區,並有輪椅使用者優先上車的標記,方便乘客有序上落車。(測試圖片)

 

此外,政府亦回應小巴業界希望在小巴站內提供充電裝置的意見,在小巴總站內預留了3個已接駁電力供應的位置,以便日後安裝電動公共小巴快速充電設施。政府在去年10月已邀請供應商提交建議書,交予相關部門審議。若充電服務的審批和籌備工作順利,在交匯處運作及相關設施開始運作後,裕民坊的公共運輸交匯處將有可能成為全港首個提供電動公共小巴服務的車站。

[the_ad_placement id=”ad2″]

短片介紹搬站安排 盡早提示居民

新公共運輸交匯處無論在規模、車站佈局、候車設計以至智慧設施配套,皆較舊公共車站大幅提升;然而,昔日車站已服務街坊數十年,政府明白要觀塘街坊於一夜之間改變乘車地點,難免會不習慣。故此,我特別提醒同事,必須就各條巴士及小巴線的搬遷安排,擬訂一套全面的推廣策略,以「乘客為本」的宗旨,用簡單易明的方式介紹各項遷站的詳細資料,並廣泛傳播至區內住戶。

為此,團隊特意製作了三條短片,向居民介紹交匯處的位置、連接各條街道的出入口分佈、涉及遷站的巴士和小巴線等,並就如何從觀塘港鐵站、秀茂坪、牛頭角等地方前往交匯處乘車,建議最適合的步行路線。

 

過百名工作員負責遷站交接工作

這次大規模搬遷巴士和小巴線的安排,是區內公共運輸的一次重大優化和更新。因此,市建局與政府部門商議後,選定4月2日復活節連同清明節長假期的第一天,作為搬遷的日子,希望在這連續數個非上班日,讓居民試用這個新運輸設施,為稍後使用新車站上班、上學作好準備。

市建局、公共交通營運商及政府部門,將合共安排超過100名工作人員,在4月1 日深夜起啟動整個遷站工程。待巴士和小巴線的尾班車於凌晨在舊站開出後,工作人員會臨時封閉舊站,並張貼搬遷告示和更新一些與交匯處相關的道路標誌;另一邊廂,工作人員將開通新交匯處的出入口,並在周邊道路安裝相關道路標記和實施改道措施等,務求交接工作可通宵完成,使新交匯處在4月2日清晨開始運作,以便新站的頭班車於5時30分準時開出。

市建局已安排約40名服務大使,在交匯處啟用初期,駐守各個出入口、觀塘港鐵站及裕民坊一帶,協助指示乘客前往新交匯處。市建局亦設立應變中心,監察交匯處的運作,及適時與各交通營運商及政府部門協調。

[the_ad_placement id=”ad2″]


黃老虎
遊戲&攝影愛好者,世上很多值得紀錄的畫面和想法,所以選擇拍攝和文字來留下足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