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一團隊開發的Sistine 計畫,是由開發者 Anish Athalye、Kevin、Guillermo 與 Logan以16小時製作出可使Macbook可觸控的裝置。原理是利用MacBook的視像鏡頭,捉捉手指在屏幕的位置,並以程式觸發滑鼠事件等,去實現觸控的功能。
而這小裝置的製作也簡單,首先備有Macbook,以及以下成本在1美金左右的材料,包括「小鏡子」、「硬紙板」、「門鉸鏈」,「熱熔膠」,這這些物料製成外部裝置,首先在視像鏡頭前,加上小鏡子,通過鏡頭可手指對屏幕的觸控,再利用於光學的反射原理,在光的折射來感應觸控點,以及電腦運算的技術,將鏡頭拍攝到的畫面,轉換為觸控反饋。
根據影片,可見在這個觸控裝置下,除了有一定的延遲及精準度有待提高外,其在幾款應用上的觸控都算順暢。而開發人員表示,其開發出的觸控應用程序,可以通過改造硬件來提高識別的效率,包括以用更好的視像鏡頭(開發人員利用的是480p)、讓鏡頭看到整個屏幕的曲面鏡子,便可以運行得更好。開發人員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開發出實用且成本低的觸控屏裝置。
這種利用捕捉實現Macbook觸控的方法,與上年推出的Airbar較為相近,但Airbar 的價格接近149 美元,而Windows 10 版也多達119 美元。Airbar裝置是將磁扣貼在Macbook Air 屏幕底部,再經USB 接口連接使用,並以光學式觸控技術zForce AIR,發射紅外線,透過檢測光的折射率來感應觸控點,以實現觸屏的效果。
除Airbar外,還有Luna Display,需要體積只有USB手指大,但就需要以iPad,變成屏幕以操作Mac電腦,但在傳輸畫面的時候,一樣會有延宕的情況。
現時,Sistine計畫的編碼已放在GitHub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diy個玩玩!